本校創立於民國48年。
創立之初,學校四周是一片稻田,校舍尚未建設,當年大安區的建安國小只有十六間教室,不符當時附近住家漸多的需求,市政府於是規劃興建本校校舍,並將初期規劃為建安國小分校。當年任職教師有6人。
學校設置初期規劃十八間教室,民國49年11月22日校舍落成,師生從大安高工一起搬遷桌椅到本校上課;後來,學校以此日作為「校慶紀念日」,並舉辦簡易的體育活動,如騎腳踏車比慢競賽,以示慶祝。
剛開始的校門,面向敦化南路217巷,是現在保健室及一年一班後面的鐵門處,直至民國65年才改到面向現在的位置,即後來市政府劃設為安和路。
民國50年,學校操場到處是泥濘之地,天氣好時黃沙遍地,一下雨,則常使場地不堪使用,因此也會有一兩週不能升旗的情況發生。現在的五育發展中心原址,當時是農舍、花圃與水池,水池是為了建設操場,師生利用體育課挖掘黃土所成的窪地。
民國51年,師生曾在司令台前搭棚子舉行畢業典禮。
民國53年,仁愛中學(今仁愛國中)成立。
民國53年,在現在的保健室位址舉行畢業典禮。
民國54年,至僑聲戲院(昔日三張犁,今吳興街口)舉行畢業典禮。
民國55年起,在仁愛中學(今仁愛國中)之禮堂舉行畢業典禮。
民國54年之後才有畢業紀念冊。
時站在南棟教室的三樓,可以遠眺台北松山機場飛機的起降,如今校舍四週的稻田,已被週遭的林立大樓所遮蔽,學校門前的瑠公大圳,更因安和路的覆蓋已不復尋覓。都會化的都市景觀,更使今日仁愛國小的週遭與當年大異其趣。是的,當時並無安和路此路名,而是信義路四段 207巷,而這一切一切隨時代演進的變化,絕無法令人想像當時校內的校舍是由一條低矮豬舍為主、臭氣沖天,夾雜著工寮的地方。當時的單身男性教師則暫時居住在農舍中。且教師們在今日的保健室(當時尚未有此建築)搭一竹寮,午餐由工友烹煮,多是甜不辣炒白菜,口味一成不變,後來由老師輪流買菜,交給工友烹調,增加菜色。當時的仁愛國小附近只有一條道路,即是現在的敦化南路353巷,一路直通到四維路,並沒有安和路與敦化南路。可以想見,當時的仁愛國小師生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進行教學工作,這個篳路藍縷的過程,倍極辛勞!這正是本校前人種樹與拓荒的歷程。
民國62年林清組校長接任本校之後,因學區內漸漸興建國民住宅或大樓型住宅,新遷入人口增加,因此,學校各班級學生人數漸多,甚至一班有六十三個學生之多,教師的教學負擔沉重,不可同日而語,與今日政府提倡的「小班小校」之教育理想大為不同。原本仁愛路只開發到圓環,並未通到本校,安和路也一直到民國71年才開闢完工,但是,漸漸繁榮的商圈型態,讓越來越多的建設公司在仁愛路及信義路四段附近投資興建大樓與住宅,像國泰建設、潤泰建設等新住宅,帶來大量的外移人口,使得學生數一下子暴增許多,繁榮的東區生活圈成了學區的特色。班級數為84班,學生數四千多人。
莊杏林校長於民國71年任職本校。重視開發學生潛能,鼓勵高年級各班建立班級團隊特色,並陸續成立音樂團隊、體育團隊等。學校配合教育政策舉辦多項教學活動、參與各項教學實驗計畫、規劃各種才藝社團,讓學生潛能多所發揮;全體教師努力教學,學生的表現可圈可點。民國74年興建「五育發展中心」,增建東北棟三樓教室,陸續成立資優班與啟聲班,更是讓學校的軟硬體設施漸趨充實,當時家長參與校務也越來越熱絡,因此,仁愛之學風鼎盛,讓社區及社會上以明星之姿來讚許仁愛國小。班級數增至112班,學生數六千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