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學校介紹 
校史沿革

拓荒與耕耘醞釀與轉化轉型與再造

 拓荒與耕耘
  本校創立於民國48年。
 
  創立之初,學校四周是一片稻田,校舍尚未建設,當年大安區的建安國小只有十六間教室,不符當時附近住家漸多的需求,市政府於是規劃興建本校校舍,並將初期規劃為建安國小分校。當年任職教師有6人。
 
  學校設置初期規劃十八間教室,民國491122日校舍落成,師生從大安高工一起搬遷桌椅到本校上課;後來,學校以此日作為「校慶紀念日」,並舉辦簡易的體育活動,如騎腳踏車比慢競賽,以示慶祝。
 
  剛開始的校門,面向敦化南路217巷,是現在保健室及一年一班後面的鐵門處,直至民國65年才改到面向現在的位置,即後來市政府劃設為安和路。
 
  民國50年,學校操場到處是泥濘之地,天氣好時黃沙遍地,一下雨,則常使場地不堪使用,因此也會有一兩週不能升旗的情況發生。現在的五育發展中心原址,當時是農舍、花圃與水池,水池是為了建設操場,師生利用體育課挖掘黃土所成的窪地。
 
  民國51年,師生曾在司令台前搭棚子舉行畢業典禮。
 
  民國53年,仁愛中學(今仁愛國中)成立。
 
  民國53年,在現在的保健室位址舉行畢業典禮。
 
  民國54年,至僑聲戲院(昔日三張犁,今吳興街口)舉行畢業典禮。
 
  民國55年起,在仁愛中學(今仁愛國中)之禮堂舉行畢業典禮。
 
  民國54年之後才有畢業紀念冊。
 
  時站在南棟教室的三樓,可以遠眺台北松山機場飛機的起降,如今校舍四週的稻田,已被週遭的林立大樓所遮蔽,學校門前的瑠公大圳,更因安和路的覆蓋已不復尋覓。都會化的都市景觀,更使今日仁愛國小的週遭與當年大異其趣。是的,當時並無安和路此路名,而是信義路四段 207巷,而這一切一切隨時代演進的變化,絕無法令人想像當時校內的校舍是由一條低矮豬舍為主、臭氣沖天,夾雜著工寮的地方。當時的單身男性教師則暫時居住在農舍中。且教師們在今日的保健室(當時尚未有此建築)搭一竹寮,午餐由工友烹煮,多是甜不辣炒白菜,口味一成不變,後來由老師輪流買菜,交給工友烹調,增加菜色。當時的仁愛國小附近只有一條道路,即是現在的敦化南路353巷,一路直通到四維路,並沒有安和路與敦化南路。可以想見,當時的仁愛國小師生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進行教學工作,這個篳路藍縷的過程,倍極辛勞!這正是本校前人種樹與拓荒的歷程。
 
  民國62年林清組校長接任本校之後,因學區內漸漸興建國民住宅或大樓型住宅,新遷入人口增加,因此,學校各班級學生人數漸多,甚至一班有六十三個學生之多,教師的教學負擔沉重,不可同日而語,與今日政府提倡的「小班小校」之教育理想大為不同。原本仁愛路只開發到圓環,並未通到本校,安和路也一直到民國71年才開闢完工,但是,漸漸繁榮的商圈型態,讓越來越多的建設公司在仁愛路及信義路四段附近投資興建大樓與住宅,像國泰建設、潤泰建設等新住宅,帶來大量的外移人口,使得學生數一下子暴增許多,繁榮的東區生活圈成了學區的特色。班級數為84班,學生數四千多人。
 
  莊杏林校長於民國71年任職本校。重視開發學生潛能,鼓勵高年級各班建立班級團隊特色,並陸續成立音樂團隊、體育團隊等。學校配合教育政策舉辦多項教學活動、參與各項教學實驗計畫、規劃各種才藝社團,讓學生潛能多所發揮;全體教師努力教學,學生的表現可圈可點。民國74年興建「五育發展中心」,增建東北棟三樓教室,陸續成立資優班與啟聲班,更是讓學校的軟硬體設施漸趨充實,當時家長參與校務也越來越熱絡,因此,仁愛之學風鼎盛,讓社區及社會上以明星之姿來讚許仁愛國小。班級數增至112班,學生數六千多人。
回到頁首
 醞釀與轉化
  民國78年繆亞君校長到任後,除了增建感覺統合教室、教師辦公室、設置中央飲水系統與整建PU操場外,更積極推動「人性美教育」理想,且發展音樂社團與體育團隊,且表現優異。學校的音樂團隊,經常受邀到國外做巡迴演出,同時國外貴賓蒞校參觀也絡繹不絕;因此,仁愛國小的校譽卓著。班級數為124班,學生數約五千人。
 
  民國84年陳燕鶴校長奉派接任,秉持「學生第一、教學為先、行政支援、家長參與」的理念,積極經營學校,配合教育政策推展行政電腦化,提昇學校行政效率,發揚人文精神。民國84年成立學生家長會,並於民國84年教師法通過,鼓勵教師成立本校教師會,學校校務兼顧人性、民主、參與之運作,學校行政與教師會、學生家長會互動良好,建立共識,共同經營校務發展。如此運作良好的「三贏」模式,讓校園文化和諧、親師生溝通與學習的氣氛均優,以提昇教育品質。
 
  在校務推動上,一直秉持效能導向、營造優質環境、發揚現代校園倫理新觀念、建立全面輔導制度、推展適性與合作學群的模式;積極推動親職教育,成立父母成長班、幼稚園、資源班、視障班等,進而培養學生敦品勵學、健身善群,並兼有鄉土情懷、適應現代社會、具有國際觀而前瞻的健全國民為目標。另外,結合社區豐富的資源,與學校的各項工作密切配合,推展學校社區化之理念,建構多媒體網路設備,成立語言教室。推動「社區安全認輔工作」,推行「愛心商店」,讓鄰近幾所國中小形成一個大學區的型態,使得學校經營的效能及辦學積效良好,獲得各界的支持與肯定。以保障學區之學童與居民之安全。
 
  民國918月楊宗憲校長奉派接任,採取人性化、民主式的領導作風。基於資訊融入教學的重要性,積極爭取經費,首先將低年級共32個班級,裝置單槍投影機,並逐年編列預算,期望能達到班班有單槍的設備標準,提供老師更有效率的教學環境。為改善學校環境,與家長會相互配合,完成每間普通教室均裝設分離式冷氣機,共裝設96間,提供學子在炎炎夏日裡,有更舒適、優質的學習環境。
 
  為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規劃多元學習活動,以臺北市為學習核心,辦理校際交流,包括台東市、台南縣及南投縣等,提供外縣市學校學生與本校學生的學習交流;更遠及美國舊金山,與中美國際學校的學習交流,讓兩校師生有交換學習及教學交流的機會,使多元文化的學習落實在生活化的學習課程。
 
  民國958月,楊校長退休,胡應銘校長接任,胡校長以多年及多所學校的辦學經驗,為仁愛注入新的成長動力,仁愛的課程發展、校園文化及校舍改善等有不同的面貌呈現。
 
  民國998月胡校長退休,張文宏校長接任,張校長99年到任後,強調學生本位的思維,在學校願景下,透過優質溫馨的情境、因材施教的歷程、多元智慧的內涵及精緻統整的策略,達成全人發展為理念。從多方關懷下,建構明確的學校目標、健全的組織體系、精緻的學校課程、和諧的學校氣氛、優質的校園情境、多元的資源統整、有效的評核機制等目標。其中精緻統整的策略及多元的資源統整正是本方案的精神所在,期望資源統整在取得、分配、運用與效益間皆能有機連結,達成為仁愛孩子「求健康、增智慧、塑品格」的期勉。
回到頁首
 轉型與再造
  因校舍老舊,除改建無障礙環境、整修廁所、遊樂場、屋頂防漏、整修樓梯、垃圾場等硬體整建外,利用少子化的機會,逐年減乙班,以增加專科教室,提昇教學品質。並陸陸續續結合行動研究計畫,規劃教師研修活動與校際間觀摩,發展校本課程「仁愛心、厝邊情」、「仁人有愛」等,以全面提昇仁愛國小教師之專業成長。
 
  結合社區資源、建構源網路,經常辦理親職講座,並經由「學校日」的推動,建立親師合作的觀念,家長是教育夥伴關係,成立班親會,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共同關心孩子的成長。因此,學校朝明確的學校願景、優質的教學團隊、良好的學習環境之目標,提昇教師專業水準、行政績效責任以達自我發展之境地;進而發展為「知識型學校」,以孕育兒童快樂成長,圓一個真善美的人生。
回到頁首